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包括哪些 什么样的行为是古人

历史朝代 2025-05-16 01:58www.nkfx.cn历史朝代

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让我们一同探寻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之规。

1800多年前的一首《君子行》,虽遣词朴实,却流传千年。其前六句:“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揭示了古代君子行为的准则。其中的三、四句所提到的“瓜田李下”的故事,告诉我们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而第五句“嫂叔不亲授”,虽在现代看来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在古代却是重要的礼仪规范。

这一名句“男女授受不亲”,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上》。它并非简单的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物,而是体现了古代对男女交往的一种谨慎和尊重。淳于髡与孟子的辩论,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之道。孟子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如长嫂落水,必须施以援手,否则就是不仁。

在儒家的另一部经典作品《礼记》中,详细规定了男女之间的交往界限:“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也就是说,男女不能混坐在一起,不能用同一副枷锁、同一毛巾和梳子。尤其是亲手递物这一行为,更是被严格禁止。《礼记》还规定,女子在出嫁前,男性亲人不得进入其房间;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后,兄弟也不能与她们同席而坐、同器而食。

到了宋代理学盛行时期,男女之间的交往界限更加严格。《涑水家仪》记载:“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这些规定在今天的公共场合中得到了部分体现,但也有些在现代看来似乎已无必要遵守。

不少网友在了解这些规定后,纷纷感叹古人因这些礼教而无法自由恋爱。礼数虽严,但民间的情侣们却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突破这些限制。他们相会、书信传情,成就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古代的礼仪规范虽然严格,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无需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但其中的一些精神内核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对感情的尊重、对行为的谨慎以及对道德的追求等。让我们在欣赏古代文化的也思考如何将这些优良传统融入现代生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