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养活百万军队 崇祯为何
你真的了解明朝的兵制与军屯制度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这一历史话题。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策略中,“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事理念,可谓独树一帜。那么,这一理念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在明朝的军屯制度。
朱元璋在位时,明朝有近一百五十万军队。这些军队的日常物资粮饷,主要来源于遍布各地的军屯耕地。在明朝独特的军事制度下,每家军户可以从军屯里受田五十亩,国家提供耕牛农具。军队的大部分人员以耕种为主,守城者仅占一小部分,而边境要地更是七分屯种三分守城。
明朝的军队数量在永乐年间已突破二百五十万人,到弘治年间更是达到二百七十余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军屯真的能够养得起吗?
其实,明初的军费开支除了军屯,还有诸省供饷、开中法、赎纳等途径。在永乐年间,军屯的粮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300万石,相当于宋元时代每年粮食收入的两倍。如此巨大的产值,确实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支撑起了明朝百万大军的军事功业。
明朝的军屯制度并非毫无瑕疵。尽管它在明初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明朝中后期,由于人口激增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军屯制度遭到了破坏。到了明末,军屯土地被各级武将和权贵高官侵占,原本从事军屯的军户也沦为农奴。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尽管仍有大批有识之士努力挽救局面,但由于军屯制度的衰败和朝廷的混乱,明朝的国防力量仍然遭受了重创。鞑靼阿勒坦的骑兵能够打穿明朝北方防线,东南的倭寇也如入无人之境,一度逼近南京城。
尽管在嘉靖晚期至隆庆早期时,明朝重建了强大的陆海军并打赢了“三大征”等大扬国威的战争,但到了崇祯年间,这一成功经验无法再复制。因为明朝此时已经陷入了政治腐败和财政枯竭的困境。大明朝的最终覆灭,既是军屯制度衰败的结果,也是朝廷无能的体现。这一历史教训令人深思,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今天。明朝军备的隐忧与崇祯帝的无奈
明朝的军队,行至崇祯年间,虽有重重问题,但绝非无可救药。实际上,在风雨飘摇之际,仍有一线生机蕴藏其中。孙传庭在陕西的尝试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面对军屯被侵占的问题,他恩威并施,成功稳定了军备,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只要策略得当,明朝的军队仍有重塑辉煌的潜力。卢象升等人也因地制宜,利用明朝军事制度的框架,在有限的资源下打造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的经验曾被崇祯皇帝大力推广,为明朝的军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有这样一些有志之士的努力,大明在这个特殊年代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崇祯皇帝,他在这个关键时刻,面对的不只是军事问题那么简单。两个致命的短板困扰着他:执行耐力和钱的使用方式。
说到执行耐力,崇祯皇帝在面对军队整顿时表现出的坚持与毅力显然不足。李邦华整顿京营之初取得显著成效,但不久后便被解职。之后的京营战斗力直线下降,最终在面对李自成时溃不成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孙传庭和卢象升身上,他们虽然受到崇祯的信任,但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却频频受到质疑和非议。崇祯往往在他们还未完成任务时就让他们承担责任,这种不信任和频繁的变动无疑削弱了军队的执行力。
崇祯皇帝在军费的投入上存在严重问题。后人常感叹崇祯没钱发饷,但他真的没钱吗?并非如此。他每年的加派赋税数额巨大,但这些钱并未被用在刀刃上。孙传庭等认真打仗的将领因得罪人多而遭非议和猜忌,而像王朴这样的将领却因其善于投机取巧而屡受封赏。更典型的是左良玉,此人虽战场上表现不佳,但却因其关系网良好而屡受宠幸。这样的现象让人不禁对崇祯的用人之道产生质疑。他的钱并未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而是被浪费在了那些无实际贡献的人身上。
北京城破前夜,本应尽忠的左良玉却在武昌过着安逸的生活,崇祯的钱算是打了水漂。这种局面让人痛心疾首。崇祯为何没钱发饷的问题看似是个背锅的问题,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原因是能力眼光的差距。对于后世的各行各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困境中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是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参考资料中的诸多研究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