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北京人放什么风筝?
瘦燕舞春光,蝉鸣福齐天
开学之初,老师教导孩子们寻找春天的足迹,教授他们观察花开花落、草绿风暖、风筝翩翩飞舞的景象。他们背诵着描绘春天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现实却是许多孩子在补习班中度过课余时间,而非在田野间放飞风筝。
谈及老北京早春的回忆,人们总会想起那随风起舞的风筝。在《北京梦华录》中,民初的京派作家穆儒丐盛赞北京的风筝,尤其是琉璃厂制作的风筝。其中,“大沙燕”更是令人瞩目。
老北京的风筝界有句俗语:“北城黑锅底,南城大沙燕。”其中的“黑锅底”指的是宫式风筝的传人金福忠,他在地安门火神庙外摆摊,用黑烟子作画,其风筝飞翔时宛如一块黑锅底。而“大沙燕”则是琉璃厂制作的风筝中的佼佼者。
而在众多风筝制作名家之中,哈国良及其家族的风筝技艺尤为令人称道。哈国良通过观察与琢磨,研发出别具一格的“瘦沙燕”风筝。当时京城的沙燕风筝大多为肥大型,但哈氏风筝却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瘦型设计取得了高飞的优势。哈氏风筝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材料的选择、尺寸比例、图案彩绘都极为讲究。其瘦型设计使得风筝受风更少,易于高升,赢得了京城的瞩目。哈国良之子哈长英更是青出于蓝,他创作的二百多种造型各异的风筝画稿震惊了世界,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银奖。
京剧四大名旦梅、程、尚、荀都曾是哈氏风筝的爱好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城南游艺园举办的风筝赛会更是盛况空前。来自四面八方的风筝爱好者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技艺,争夺冠军。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哈氏风筝在国际上获得殊荣,但在国内却仍被视为不起眼的玩物。哈长英之子哈魁明先生晚年回忆起往事时,不禁感慨道:“过去没人瞧得起我们,但现在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些传统的手艺。”
除了哈氏风筝,旧京还有许多其他风筝制作名家,如金福忠的宫式风筝、马晋的国画风筝等。这些能工巧匠们的奇思妙想使得新春古城中风筝飞舞的景象美不胜收。如今,放风筝已经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拥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彩灯风筝、仿生蝴蝶风筝等各种类型的风筝都在天空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这些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感叹不已,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场飞机风筝的热潮悄然兴起。当时,一战中的飞艇和飞机令世人瞩目,尽管京城上空飞行的机会寥寥无几,但老北京人却热衷于制作风筝,仿佛是对现代科技的早期模仿与憧憬。他们制作的风筝逼真至极,仿佛双翼机翱翔天际,即便是在自家二三十平方米的院落里,也能凭借技巧让风筝扶摇直上。
放风筝的老北京人不只在宽阔的地面放飞大型风筝,他们钟情于找寻每一寸可以施展的空间。四面钟的空地上,昔日风筝飞舞的痕迹仍在。旧京文化学者胡金兆先生回忆中,哈氏兄弟的风筝技艺令人称赞,大蜈蚣风筝的飞舞、空中锣鼓的敲响,都是他们意气风发的见证。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京城的天际线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占据,风筝和鸽子的身影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一个黄昏,在雕塑公园的大广场上,闪烁的彩灯风筝才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传统的回忆。原来,风筝不仅是儿时的游戏,更是一段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笔者与风筝的缘分虽始于一次春游时的羡慕,但终因一次失败的放风筝体验而兴味索然。当再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时,才意识到那一段段随风飘舞的记忆并未远去。它们曾是人们的欢乐源泉,是孩子们嬉戏的伙伴。如今,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人们或许已经忘记了它们曾经的存在,但它们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如今,当四岁的女儿指着夜空中闪烁的风筝问我那是星星吗?我才恍然大悟,那些随风起舞的风筝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曾被遗忘,但依然闪烁着光芒。它们所承载的不仅是儿时的欢乐,更是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风筝,这个曾经伴随着老北京人的娱乐方式,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们留下的回忆和情感却永远不会消失。每一个放风筝的人,都是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