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违约掉期
一、定义与本质
信用保险属性:CDS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合约,其本质是为金融资产违约风险提供保险保障。作为购买者,通过支付一系列的保费(以价差形式体现),在发生信用事件时,获得相应的赔付权益。
交易结构:在这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债权人(买方)将其所持有的债务风险转移给卖方,这些卖方可能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或其他金融机构。卖方则承担起标的资产违约时可能产生的损失风险。
二、运作机制详解
支付流程:
1. 在没有违约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买方会持续向卖方支付保费,类似于传统的保险费用。
2. 一旦发生信用事件,如债务违约或破产,卖方将根据合约规定,对买方进行赔付。赔付的金额是标的资产面值与回收价值的差额。以希腊债务危机为例,如果债务的回收价值仅为25%,那么CDS的卖方需要赔付面值的75%。
赔付计算:
赔付金额的计算公式为:赔付金额 = 合约面值 - (回收率 × 面值)。例如,如果新债券的价格仅为面值的20%,那么卖方需要赔付面值的80%。
三、功能及其市场影响
风险对冲:CDS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允许金融机构剥离其持有的信用风险,从而优化资本配置。例如,银行可以通过CDS转移贷款违约的风险。
投机工具:CDS市场充满了投机行为。市场的微小变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体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CDS市场尤为明显,当时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62万亿美元。
风险指标:CDS基点作为市场反映债务主体信用风险的指标,其变动可以提供关于市场对该债务主体违约风险看法的即时信息。例如,土耳其的5年期CDS基点在2025年3月的上升,反映出市场对土耳其违约风险的担忧正在加剧。
四、参与者画像与历史背景
主要参与者:CDS市场的买方主要是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机构,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卖方则包括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以及投资银行。
起源与发展:CDS这一金融衍生品起源于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起初,它主要用于风险缓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CDS的复杂性和衍生化使其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之一。
CDS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了信用风险的转移。其高杠杆性和不透明性也使其成为潜在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