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笛子(一支改变了世界音乐史的笛子,现
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我们得以见识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们无一不是制作精良的艺术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虽尽显华丽精美,只是众多珍宝中的一例。
在河南博物院,一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文物却显得“平平无奇”——贾湖骨笛。乍一看,其制作水平似乎不如现今几十元的竹笛,但在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后,你会为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所震撼。
贾湖骨笛,一支出土于贾湖遗址的古老乐器。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村,是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存,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30多支骨笛,它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这些骨笛不仅代表着人类在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向往,更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迈出的一大步的证明。
贾湖骨笛的音乐表现也远超预期。这些骨笛多数为7孔,不仅能吹奏出传统的五音,还能演绎六声音阶、七声音阶,甚至能吹出富含变化音的现代乐曲。这说明,生活在贾湖的先民们,他们的艺术造诣已经相当高。
贾湖骨笛的出土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最初出土时,包括考古人员和工人在内的人都认为这只是一支无法发出音乐的普通笛子。甚至有一位音乐工作者在初步鉴定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远古先民不可能造出笛子,而将其误判为只是一个哨子。但随着后续出土的骨笛越来越完整,经过多次鉴定和尝试,最终确认了贾湖骨笛的确是一件古老的乐器。
这一发现被刊登在美国的《自然》杂志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贾湖骨笛的出现,不仅证明了中原地区早已使用笛子,还将人类七声音阶的历史推前到了7000多年前。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传统音乐史观的颠覆,展现了人类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性。
贾湖骨笛是一件充满故事和传奇的文物,它不仅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