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顺风车身亡
近年来,关于顺风车安全事故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出行需求频繁,顺风车成为他们的常用交通工具,但相关的安全隐患问题依然严峻。
一、恶性刑事案件:司机预谋作案致乘客死亡
2018年8月的一起滴滴顺风车案件中,一名女大学生不幸遭遇司机钟某的奸杀。这起案件揭示了平台在司机资质审核及投诉处理机制上的严重漏洞。钟某因个人纠纷预谋作案,伪装成合法司机,甚至在受害者转账9000元后实施犯罪。更令人震惊的是,案发前已有乘客对钟某的行为提出投诉,但平台却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封禁其账号。此类恶性事件严重损害了公众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
二、近年安全隐患事件:高速甩客与纠纷升级
在2025年1月,天津一名女大学生在搭乘嘀嗒顺风车时,因司机临时更改行程引发争执,最终被强行抛弃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导致受伤。尽管平台对涉事司机进行了封号处理并协助调查,但这一事件仍然暴露出平台在司机行为监管及行程变动风险管控上的不足。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司机与乘客因行程问题在高速路段发生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平台的事后处理显然无法弥补过程中的安全缺失。
三、平台责任与监管争议
1. 审核机制缺陷:顺风车司机的准入门槛过低,资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部分平台甚至未对车辆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投诉响应滞后:当乘客遭遇危险时,平台往往未能有效拦截高风险订单或及时介入纠纷,从而加剧了伤害风险。
3. 安全功能不足:缺乏实时定位共享、紧急联系人自动报警等功能,导致乘客在危机时刻孤立无援。
针对上述问题,社会必须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求改进方向。顺风车因其低成本特性深受学生群体喜爱,但我们必须平衡便捷性与安全性。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司机信用档案及动态监控体系。立法应明确顺风车服务边界,避免“非法营运”与“共享出行”的混淆。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群体对诈骗、暴力等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至关重要。
恶性案件与日常纠纷均表明,顺风车行业亟需进行系统性的整改,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呼吁平台、、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顺风车的安全、合法、便捷,为公众提供放心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