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巍医生事件
一、事件起因与争议焦点
一场关于医疗和治疗方式的争议在医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掀起波澜。2021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生张煜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文,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生陆巍提出质疑。张煜指出,陆巍在对一名胃癌晚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超适应症用药”和“过度医疗”的嫌疑。他特别提到,陆巍推荐患者使用的二线治疗方案和NKT细胞免疫治疗费用高昂且可能无效,导致患者家庭负担急剧增加,并在短期内病情恶化。张煜的指控迅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一事件背后的医疗和治疗效果问题。
在这一事件中,患者的家属态度各异,其中姐弟两名患者的家属分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姐姐的家属对陆巍的治疗表示感激,而弟弟的家属则对治疗过程提出质疑。这种差异使得事件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二、官方调查与处罚结果揭晓
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后,上海市卫健委迅速展开调查。经过调查,上海市卫健委认定陆巍存在违规行为,如未按规定填写病历资料和未履行告知义务等。据此,陆巍被处以警告、罚款3万元以及暂停执业6个月的处罚。陆巍所在的新华医院因医疗质量管理不健全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为患者提供NKT治疗的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也因未经许可擅自执业受到处罚。
三、后续发展与争议澄清
事件发生后,陆巍的职业道路发生了变动。他离开了新华医院,后来入职沈阳五院胃肠科,继续从事复杂手术的工作。在2024年7月,他再次选择离职。与此法律判决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陆巍解除了部分压力。2024年4月,法院认定张煜的指控缺乏充分依据,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陆巍3万元。在2021年8月,新版《医师法》明确了在特定条件下允许医生采用超说明书用药,为陆巍事件中的诊疗争议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四、事件影响与反思
该事件不仅仅涉及个体医生的诊疗行为,更触发了对肿瘤治疗规范性、医患沟通透明度以及医疗监管体系的广泛讨论。尽管陆巍因程序性问题受到处罚,但官方调查并未认定其治疗方案存在利益输送或根本性错误。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医疗行业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对于医生来说,不仅需要专业的医术,还需要严谨的医风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确保医患之间的和谐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