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融让梨背地细思极恐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李贤注引用了孔融祖传的故事:“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一同吃梨,他总是选择小的。”当大人询问其原因时,他回答:“我是小孩,理应拿小的。”孔融的这种行为立刻赢得了家族的赞赏。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从逻辑上讲,孔融认为他是儿童,所以应该拿小的梨,这是一种基于身份的分配逻辑。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常理告诉我们,大的梨应该给年纪大的或者食量大的人,但孔融选择了小的,这是否意味着存在另一种按需分配的准则?这种准则是否可行?当资源有限时,我们如何公平地分配?当大家都想拿大的梨时,如何协调?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是考虑资源的分配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分配策略首先考虑的是成年人,因为要保证种族的延续。但这可能会导致儿童和老人面临饥饿。另一种策略是先照顾老弱病残,因为他们最容易死亡。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关注每一个弱势群体的需求。只有强大的个体和社会才会关爱弱者。在爱佳辩论的情况下,需要有人做出让步和牺牲。如果制度能够保证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比如精神的奖励或其他物质的补偿,那么这种协调就会更容易实现。
深入思考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感受到孔融的悲哀。如果他实行的是“大的给大的,小的给小的”,那也许是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默认。如果他是为了迎合家长的爱而做出选择,我们会同情他的卑微,甚至佩服他的心计。但如果他真心实意地赞扬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我们会感到他失去了天真烂漫和自然天赋。我们可能会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些为了迎合大人而压制自己真实愿望的情况?压制真实的愿望可能会导致情绪的扭曲和荒谬。毕竟,孔融的回答只是说了“应该”,而没有说“我想要”。
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只是一味地教导儿童谦让,而忽略了谦让背后的公平?儿童是否因为觉得自己的理想是不合理的而开始压制理想,甚至导致一生的扭曲?我们应该鼓励那些勇敢表达自己需求的儿童,他们坦诚而勇敢。我们也应该赞扬那些发自内心懂得谦让的儿童,他们不仅懂事,而且懂得礼仪。我们应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梨,选择大的或者小的,或者其他水果,甚至选择不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自信、独立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