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何要除掉蒙恬?他们之间有何恩怨

世界之最 2025-06-02 16:21www.nkfx.cn中国世界之最

秦朝末年,赵高为何比许多太监更狠毒?这并不是对太监行业的贬低,因为在古代,并非所有阉人都能被称为太监,只有部分有资格的人才能担任此职。赵高并非阉人,他的职务是中车府令和丞相。

赵高在《史记》中并没有单独的列传,他的事迹主要散见于《本纪》和《列传》《蒙恬列传》等记载中。今天我们要的是秦始皇与蒙恬、赵高之间的关系。赵高曾对秦始皇称赞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天下无敌,秦始皇对此哈哈大笑着回应,如果不是他而是其他君主,听了赵高的话,蒙恬可能早已死三次。

根据《史记》和《东周列国志》的记载,赵高和秦始皇的武功都不弱。秦始皇欣赏赵高的能力,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这个职位相当于专职司机兼贴身保镖,还经常替秦始皇起草一些诏书。尽管赵高表现机智且精通刑名,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的目标是掌握兵权。

蒙恬作为秦国的将军,手握三十万精锐之师,是赵高掌握兵权的障碍。为了除掉蒙氏兄弟,赵高找到了突破口——蒙恬。奸臣往往在不知不觉之间害人,赵高收到蒙恬的边关奏捷文书后,意识到机会来了。

他“兴高采烈”地把蒙恬的奏报呈送给秦始皇,并先后说了三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话看起来是在夸赞蒙恬,实际上却在暗中下绊子。赵高的话让秦始皇对蒙恬产生了警惕,同时也表现出赵高的野心和阴险。秦始皇虽然表面上微笑点头,但内心可能已经对赵高的真实意图有所察觉。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赵高的第二句话针对蒙恬在奏疏中要求封赏有功将士和讨要军饷粮草的问题。赵高表示应该对蒙恬有求必应,这实际上是在暗示秦始皇过于宽容软弱,国库早晚会被蒙恬掏空。秦始皇并未被赵高的话所动摇,他依然对蒙恬保持信任。

赵高的第三句话更是让人心惊肉跳——“蒙将军的队伍天下无敌!”这句话让秦始皇产生了疑虑,他开始思考蒙恬是否过于强大,是否会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秦始皇毕竟是秦始皇,他并未被赵高的言语所蒙蔽,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哈哈大笑着回应了赵高的话。

赵高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他意识到只要始皇帝在位一天,蒙氏兄弟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他只能夹着尾巴装人,等待时机再次来临。随着秦始皇的去世,蒙氏兄弟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最终秦国走向灭亡。

赵高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权力的斗争和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博弈。也让我们思考了权力、欲望和忠诚之间的关系。秦始皇的传奇人生与赵高李斯的幕后阴谋

秦始皇的逝去,无疑是一段历史的终结。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赵高与李斯这两位人物,似乎与秦朝的灭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秦始皇能多活十年二十年,或许历史的走向将完全不同,公子扶苏也能逐渐成熟起来,那么史书中或许就不会留下刘邦和项羽的名字了。透过赵高与秦始皇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阴谋与奸佞。但与此我们也能看到秦始皇这位一代英主的博大襟怀。

说到秦朝的灭亡,人们往往将责任归咎于赵高和李斯等奸臣。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先有昏君然后才会有奸臣。正如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爱细腰宫人,以致宫中多饿死。在秦始皇面前,赵高和李斯表现得如同夹着尾巴的能臣,小心翼翼。而在朱元璋面前,他们或许只有发抖的份儿。这说明,皇帝的智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

真正的关键在于皇帝是否能明辨忠奸。我们常说,朝中出了奸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把奸臣当忠臣,被他们的表面言辞所蒙蔽。君昏臣奸,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幸运的是,秦始皇在世时,并未被这些奸臣所迷惑。

秦始皇对待功臣的态度,令人敬佩。他不论他人怎么说,也不受史料抹黑的影响,始终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功臣。他放心地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们,对于良田美宅,更是慷慨解囊,要多少给多少。这种气吞山河、胸襟如海的品质,使得他被誉为“千古一帝”。

无论是刘邦、赵匡胤,还是朱元璋、胤禛,他们都无法做到像秦始皇那样对待功臣的态度。秦始皇的英明与大气,使他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敬仰。读者诸君,你们是否也这么认为呢?他的传奇人生和赵高李斯等人的幕后阴谋,永远是我们历史时不可或缺的话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